2025-02-12 中国贸易报
在2025年地方两会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乐章旋律激昂。从培育外贸新动能到高质效吸引利用外资,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各地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为我国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勾勒出一幅活力澎湃的开放画卷。
培育外贸新动能
引领发展新突破
2024年,我国外贸实现了总量、增量、质量的“三量”齐升,外贸含“新”量也不断上升。在2025年地方两会上,培育外贸新动能成为关键词,以新业态引领新突破成为焦点。
跨境电商是全球贸易的新动力,同属外贸新业态的绿色贸易、保税维修等也愈发受到关注。上海市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上海市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深入创建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以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跨境互操作等一系列综合举措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2025年,上海市将全力稳外贸,完善促进绿色贸易发展制度体系,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二手车出口、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外贸新业态。
“外贸新动能不断积蓄,对上海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可或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说。
天津市同样以培育外贸新动能助力扩大对外开放。2024年,天津市形成全国“双首个”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体系,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并落地保税维修等试点政策。2025年,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行动是天津市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有利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山西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计划在2025年落实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武宿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运营好海外仓,统筹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晋民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也提交书面发言,建议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融合、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等措施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
打造引资新模式
实现增长新跨越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在联通国内国际循环、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桥梁作用。借2025年地方两会平台,多地推出创新举措以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招商,提高吸引利用外资质效。
浙江省2024年外资利用成效显著,实际使用外资达152.7亿美元,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第三,制造业和高技术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均有提高,分别为51%和52.9%,引资结构实现提升。浙江省还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深化与外商投资企业沟通交流,有效稳商留企。
2025年,浙江省坚持“内资外资一起招”,保持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1月23日,在2025年浙江省两会刚刚闭幕之际,该省就宣布启动“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新质生产力”招商年,以引导产业链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有关稳外资的提议受到关注。他认为,北京市可顺应使用外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聚焦北京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利润率相对较高的优势,发挥集聚优势,吸引更多外资高技术服务业进入北京;缩短高技术服务业“负面清单”,深度推进要素开放和制度创新,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据了解,北京市在2024年深化“两区”综合改革,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综合测评成绩全国第一,并大力推动外资提质升级,8家知名外资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机构。2025年,北京市将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推动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争取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
“山东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山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山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经济委员会主任黄清海说。2025年,山东省将聚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强对欧洲、中东、东盟和香港地区等常态化招商;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活动;用好利润再投资、跨国股权并购等引资方式;同时,用心解决外资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
推进制度型开放
孵化经济新亮点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多地将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作为2025年地方两会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高地。2024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鼓励类产业目录增加33项内容,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扩大至全岛,三张“零关税”清单效应释放,监管“零关税”货值超19亿元;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航空器、船舶暂时出境复运进入海南自贸港免关税等30余项措施落地实施。
“2025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具有里程碑意义。”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说。为此,海南省计划加紧推进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万无一失;着眼全方位实施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聚焦“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
河南省也计划在2025年高标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推动多式联运、智能制造、文化贸易、涉外法律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航空港区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认为,这是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迈出的重要一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是我国目前参与的高水平国际协定,为我国体制创新提供了国际对标准则,积极推动制定和完善RCEP国际经贸合作规则也为我国积累了制定国际规则的经验和能力,有利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2024年,辽宁省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依托辽宁省贸促会“RCEP智库”平台,让制度型开放成果实实在在赋能企业。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贸促会会长庞宝国表示,2025年,辽宁省贸促系统将继续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建设好RCEP智库,助力辽宁省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优化区域新布局
赋能合作新机遇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在2025年地方两会议题中,各地立足自身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创新能力等基础条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要素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谱写区域开放发展新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2024年,广东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持续做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仍是广东省政府工作“头等大事”,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做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提升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丘育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实现互联互通方面潜力突出。他建议,推动粤港澳地区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利用港澳的国际资源优势吸引海外优才,与广东省工业制造强项结合;发挥港澳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势,吸引高端技术和外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重庆市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2025年将拓展中新、中老、中缅通道,常态化开行“中老泰”图定班列,强化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衔接;推进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高水平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强化中老泰“三国三园”合作,完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体系等。聚力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在服务国家向西向南高水平开放中培育新优势。
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在2024年加快扩大开放步伐,主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开放型省区。宁夏政协委员、宁夏贸促会会长梁万荣提出,可结合宁夏区位特色,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开展经贸往来。
“目前,阿拉伯国家经济重心从石油产业向多元化转型,重视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建设等领域,与宁夏产业优势和对外贸易适配度较高,双方经济互补性较强。建议用好国际展会平台,组织更多经贸互访,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合作牵线搭桥,织密海外服务网。同时,建立宁夏经贸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建立贸易投资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大出口商品品牌认证力度,提升宁夏产品竞争力。”梁万荣说。
在2025年地方两会上,各地纷纷亮出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开拓新道路,也将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提升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
联系人:王雄艳
电话:0571-88228146
手机: